今天說故事《尼爾森老師不見了》,講到巫婆老師來代課時群情激憤,男生說要踢她重要部位,回家告爸爸fire老師,女生說要尿遁跟請假…
故事中最大的爆點:甜甜的尼爾森老師和嚴厲的巫婆老師其實是同一人,很頑皮的孩子和乖巧聽話的孩子也是同一批人。
問孩子:為什麼尼爾森老師要變成巫婆老師,說要告老爸爸的小孩說:“因為小孩都不聽甜甜老師的話”(恩,公理自在人心呀)
今天的重頭戲是玩《老師說》的另類版遊戲:讓小孩輪流上來演老師說話,其他人當學生,可以回應台上的老師,結果不管台上的小老師說什麼,台下的孩子都集體跳針:“我不要”+扮鬼臉扭屁屁,還有在地上爬來爬去的,場面十分解放,導師進來時可能有點傻眼,問我孩子今天還好嗎?😅😅😅
一開始上來的小老師都很享受扮演巫婆老師的權威,即便被台下轟成炮灰還是笑嘻嘻。後來開始有些孩子會順應民意當甜甜老師,提出打躲壁球、吃糖果等提議。
我問他們想做什麼?最受歡迎的提議:“不要上課”、“下課”、“回家”…,其實他們不是討厭上課內容或老師,而是更熱愛自由。“上課”代表的是“不自由”,“老師”代表的是“權威”,這是社會集體意識根植的標籤,有機會藉由“叛逆”或“平反”的不合作運動,撕除標籤打破框架時,小孩真的表現很團結。
老師這個角色演變到現在,形象其實更多元了,有時候就像朋友。即便是吵吵鬧鬧的孩子,仍然是愛故事、愛遊戲的。他們接收得到大人的關愛,也感受得到愛裡的控制,正如同我感受得到他們的情緒反應。